步驟一
如同任何行銷方式,第一步都是先決定要與誰溝通。對大學生有效的溝通方式在小學生身上一定不會有相同的效果,因此先明確的定義要溝通的消費族群並深入暸解他們可以大幅降低無效溝通的風險。曾有一次經我們操作的產品預購專案,產品單價偏高,且產品偏重體驗,因此我們製作了一支簡約/高質感的開箱影片在Facebook上針對自訂受眾進行投放,在短短兩週內創造近70萬台幣的訂單,而這支影片更接續被下游零售商紛紛引用,創造更多潛在銷售。

步驟二
第二步是釐清影片型態。在此所謂的影片型態是指在消費者眼中你所製作的影片的主要目的為何。釐清影片型態其中最顯著的好處是能再下手之前理解資源投入的方式。例如以社群營運為主要目的,影片不見得需要極高的影像品質,但穩定的週期或是與受眾的關聯性會是製作影片的主要考量。在這光譜的另一端,就是形象影片。形象影片的週期性並不如社群用影片來得重要,但是品質跟深度的要求理當要非常的高。

步驟三
當影片的溝通對象和型態都已明確,第三步就是成本控制。手機相機日新月異,功能一直不斷突破,讓許多業者認為影片行銷的成本已非常便宜,但真是如此嗎?其實不然,正因每日被上傳的影片總量越來越多,消費者對於影片的期待也水漲船高。一支沒有投入心血的影片是無法再這影片紅海中造成漣漪的。因此在完成上敘兩個步驟後,後續影片製作的成本要掌控住,必須要理解影片製作的基本概念。

  1. 前置作業
  2. 拍攝作業
  3. 後置作業

以廣告影片為例,在前置作業當中,業主必須要具備判斷製作團隊的專業度的能力,並且要能清楚且簡要的將目的傳達給該團隊負責人,通常為導演。團隊的專業度,除了從該團隊的作品集中,更重要的是該團隊能否提出具體的問題向業主端蒐集資訊。一個不會提問的團隊通常是高風險的一個警訊。

拍攝作業的部分是成本掌控中最容易出亂子的部分,通常在前置作業不夠嚴謹的情況下,在拍攝每個鏡頭的時間往往都會與預估有很大的落差,而不論是設備場地的租借費用、專業人員的時薪、演員的薪酬等皆會因時間的拖延產生鉅額的成本。因此無論是前置作業的周詳規劃,或是拍攝時的現場掌控能力都與影片的製作成本息息相關。只要前置與拍攝至兩階段可以處理得宜,後置往往不會有太大的難題,唯一要極力避免的就是回到上一階段補鏡頭,這通常會伴隨著成本的飆升。

原文網址:https://bit.ly/2FQAaed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