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要獲取社群媒體流量?社群媒體是每一個網路用戶都無法割舍且深深沈浸其中的地方,因此社群媒體的魅力在於它能幫助你找到潛在客戶並吸引他們的注意,從而讓他們了解你的電商和產品。 不過,儘管知道這些道理,但是對於很多電商賣家來說,社群媒體行銷一直都是盲區。雖然大家都熟知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和Youtube等引流渠道,但卻始終無從下手,從用語習慣、文化習俗和流行元素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壁壘”,通俗點說,就是文化圈不同,也沒有日常使用這些平臺的習慣,賣家不知道該如何進行海外帳號搭建營運及優化。 Instagram是什麽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很多人提到“ins風”這樣的字詞,那這個詞到底是哪裡來的呢? 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平臺,Instagram(圖片牆)是一款運行在手機端上的Facebook公司旗下社群應用,以一種快速、美妙和有趣的方式將你隨時抓拍下的圖片彼此分享。根據Statista最新的數據(2020),Instagram每月活躍用戶超過10億,屬於全球最受歡迎的社群網絡,也就是說ins的量級相當於國內的微信。 截至2020年10月,全球Instagram觀眾中33.1%的年齡介於25至34歲之間。總體而言,Instagram總受眾中超過三分之二的年齡在34歲以下,這使得該平臺對行銷人員特別有吸引力。 在介紹行銷技巧之前,大家必須要了解到的一個點是Instagram的核心是“用戶生成內容”(UGC)的優質圖片。因此,盡管ins經過多年的產品叠代與優化,新增了IGTV等受追捧的功能,但是Instagram以圖片為核心驅動的點卻從未變過。 Instagram行銷技巧 利用一致性特點,建立圖像品牌。 Instagram的用戶偏好具有“一致性”的品牌調性。一致性並不代表同質化的內容,而是說營運的帳號有帶有自己品牌特色的一致性的視覺效果,這會很容易讓用戶產生記憶點並且產生信任好感度。在建立帳號之初,就要設計好頭像和內容的整體配色的框架。 例如: #chanel和 #apple 張貼精美且帶有啟發性的圖文。 Instagram是基於共享圖片這一想法而建立的,圖片是它核心的驅動力。優質圖片可以在整個社區得喚起大量共鳴,因為好的照片被認為是藝術,而藝術能喚起情感,在建立帳號和營運帳號時一定要牢記這一點。 標籤TAG行銷:最大程度使用標籤TAG來擴大影響力。 Instagram在是一個社群媒體的同時,也是一個搜尋引擎,標籤TAG能很好地幫助你擴大曝光度。 如果你張貼的發文帶有話題,例如: #christmasgift,你會發現相關的發文有457.1萬貼,並且有兩個相關的區域, 雖然你暫時可能不會出現在熱門發文中,但你的發文會很容易出現在“最新”板塊中,這相當於一波免費的自然流量。 回到“熱門”板塊,如果你的發文被定位為該標籤TAG下有著充足吸引力的發文,那麽恭喜你,你的圖文就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停留在熱門張貼中,人們只要搜尋#Christmasgift,就可以輕松發現你的發文。 剛開始建立帳號時,也可以嘗試創立一個標籤TAG。非常簡單,只需要#號和你的品牌名稱,例如#apple。當然,一開始可能只有你自己使用這個主題標籤TAG,但隨著帳號和電商的持續營運,就會有人陸陸續續開始用你的主題標籤TAG進行購買產品後的分享,也就是“曬圖”。這能幫助你的帳號以及產品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除此以外,你還可以使用Instagram上流行的標籤TAG,例如每周熱門的 #TGIF、#MotivationMonday和#ThroubackThursday等等,當天可以圍繞這些主題貼合自己的產品做一些內容分享。 流行標籤TAG還能幫助你找到與你產品有關的流行話題,例如你想宣傳店里的太陽眼鏡,你可以搜尋與 #sunglasses有關的主題標籤TAG,通過下拉列表發現受歡迎的相關標籤TAG。 善用標籤TAG是營運Instagram的核心點,一個發文最多可以被允許使用30個標籤TAG,具體使用多少要結合於你的發文內容。但根據有關大數據統計,當一個發文使用達到11個及以上時,在Instagram上可以獲得最高的互動性。總而言之,不適用標籤TAG的發文都被視為在浪費營運的時間,所以請大家務必養成帶標籤TAG的習慣。 尋找Influencers並與他們進行合作。 與Influencers(網紅)合作行銷可以幫助你快速有效地增加社群關注度乃至電商銷量。Instagram上有大量的Influencers,在不同的領域中各自擁有著成千上萬的訂閱者。你可以通過一些Influencers平臺來找尋最佳的合作夥伴,但可能會涉及到商務費用。 […]
攝影技巧大整合 拍出吸睛產品圖片
疫情帶動「宅經濟」,令人們轉向網上處理各種事情,包括購物,產品要能突圍而出,圖片吸引是其中一個重要元素。現時智能手機流行,隨手都可以拍到圖片,但若果想要鶴立雞群,就要掌握基本的攝影技巧,拍出感染力。此外,還要考慮平台的特性,於構圖、燈光、顏色、背景及風格上下工夫,務求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Leica Akademie(徠卡學院)攝影師及導師劉冠麟(Colin)說:「互聯網滲透人們日常生活,網站都有大量圖片,中小企開拓網上生意,必須拍攝產品圖片,若能掌握基本攝影技巧,可以令圖片更加突出。」現時手機盛行,不少人都會用手機拍攝產品圖片,然後上載至網站,這種做法當然是最快捷,但往往只是普通的產品相,吸引力較弱。 前清後朦突出主題 學習攝影,首先要理解操作相機的四大原理,包括光圈、快門、感光度及焦距,明白這些設定能夠做到的效果,便能因應產品種類選擇,拍出最具吸引力的圖片。首先是光圈,光圈控制光線進入的份量,光圈愈大,進入的光線愈多;相反光圈愈細,進入的光線便愈少。 「使用大光圈的話,可以做到『前清後朦』的效果,令產品更加突出,例如西裝褸的鈕扣很特別,便可以用大光圈拍攝鈕扣。」使用細光圈時,配合較長的曝光時間,可以顯示整個畫面的細節,不過為避免長時間拿著相機會手震,所以需要使用腳架配合。當背景與主題同樣重要,便可用這種手法,例如模特兒穿著最新服飾走在深水埗的街道,讓人有更多想像空間。 第二個原理是快門,快門控制光線進入的時間長度,也就可以說是曝光時間,最短數千分之一秒,最長是無限,視乎想要呈現怎樣的效果及風格。若果只是拍攝靜態的產品,毋須太過考慮曝光時間,但當拍攝動態影像,例如運動、汽車,便需要使用高速快門,捕捉最能感染人心的一刻。倘若中小企銷售運動用品,多數會找模特兒穿上產品做運動,這時便需要使用高速快門,拍出動感。 微距鏡拍攝細節 第三個原理是感光度(ISO),感光度愈高,表示底片對光線愈敏感,能夠於短時間內,吸收足夠的光線。「當你沒有腳架,但快門不能調校得再慢,因為拿著相機的手容易震動,這時可以考慮提升感光度。」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大多會提升感光度,例如夜景、演唱會等,不過感光度愈高,圖片的微粒會愈粗,效果不夠細緻,必須在兩者之間取捨。 「在較暗的情況下,標準指引是ISO 400,其實ISO 1600也可以接受,若果現場環境讓人無法選擇,我建議先用高感光度拍下圖片,然後再用執相軟件協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細緻度。」 最後一個原理是焦距,即是鏡頭的長度,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標準鏡、長鏡及廣角鏡(wide angle)等,每種鏡頭可以拍攝出不同的效果。「人類眼睛的焦距約45mm,所以標準鏡通常是35mm至60mm,這與肉眼差不多,拍出來的效果較為自然。」長鏡能夠將空間壓縮,以之拍攝產品,效果更加突出,也能夠做到「前清後朦」的效果。 至於拍攝模特兒,長鏡以拍攝半身為主,可以突出精緻五官;若果拍全身的話,可能會顯得較矮,用廣角鏡拍攝才能凸顯高䠷身形。一般而言,鏡頭最近可以拍攝約70cm的東西,再近的話就未能對焦,所以近距離拍攝最好選用微距鏡(macro lens),可以拍攝17cm左右的東西,能夠呈現羽毛、零件的細緻情況。「當然也可以用標準鏡頭拍攝,然後裁剪出來,不過解像度會較低。」 砌出獨特構圖 除了基本操作原理外,拍攝一張靚相,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包括構圖、燈光、色彩、背景及風格。以構圖而言,原則是「less is more」,避免圖片同時出現太多東西,因為焦點不夠集中,以餐牌(Menu)而言,封面可以是一張「晒冷」相,然後每張相只拍一道菜式。 構圖技巧有所謂「三分法」,即是主體不在中心,而是偏左或偏右,的確有時效果會更佳,但必須考慮上載的平台,一般的電子商務平台自動裁剪圖片,結果裁剩主體,圖片再靚也沒有用。「若果圖片放在雜誌、個人網站或社交媒體上,不妨發揮創意,利用不同技巧,令圖片更加突出。」 在拍攝產品的時候,可以考慮利用前景突出構圖,例如成分天然的產品,可以用樹葉做前景;若想凸顯成分,可以找來原材料做配襯,砌出獨特的構圖。至於燈光方面,若不想大費周章在studio拍攝,可以考慮自然光線,因應拍攝地方的日照時間及方向,在窗邊位置拍攝,一般晴朗的天氣、下午2時至4時的光線較佳;另一邊不夠光的話,可以用LED panel協助,價格約數百元。 「打燈的話,產品會出現反光情況,甚至出現燈及拍攝者的倒影,無法遷就的話,可以考慮用兩張黑色卡紙左右兩邊遮光,並在中間的罅隙拍攝,當然也可以後期執相解決問題。」色彩及背景方面,若果放上電子商務平台,最好使用黑色或白色背景,盡量簡約,但要避免產品「痴底」,即是產品與背景同色;若果放在其他平台,不妨考慮「撞色」或協調的色彩,讓人對產品更有印象。 「不同的相機,可能會出現色差的問題,以我個人而言,當拍攝時裝時,我會向對方拿一小塊布料,拍攝完成後用來對色,盡量調校至相同的色調。」至於風格,中小企可因應預算、想呈現的效果決定,但這一般需要較高階的攝影技巧,可以自行磨練,或者交給專業人士處理。。 自動壓縮影響質素 中小企拍攝圖片後,上載至電子商務網站,這些平台大多會將圖片自動壓縮,以Facebook為例,原圖10至20MB的圖片,可能壓縮至1MB以下。任由平台自動壓縮的話,再細緻的圖片都有機會變得模糊不清,之前花費的工夫隨時付諸流水。 「與其被人壓縮圖片,不如自己先行壓縮,在執相軟件調校,將圖片較長的那一邊調至約2,000至3,000 pixel,或者將解像度調整為100至150 dpi。Facebook可能只需要72 […]
大導演喜愛的攝影技巧——捕捉「鏡頭耀光」的5個訣竅
鏡頭耀光(Lens Flare)又稱作「鬼影」,是一種出現在影像上的光斑,當強烈光線進入鏡頭內部,並經過多次反射、折射或繞射之後,就會在玻璃片上形成多個或放射狀的光點。鏡頭耀光雖然會造成畫面出現模糊、不清楚等問題,卻也能夠有效改變影像裡的氛圍及情緒,是許多影像創作者會使用的重要元素。 本文將介紹如何使用鏡頭耀光,並搭配《鏡頭的語言》作者Gustavo Mercado之見解,從電影導演的影像創作思維,理解鏡頭耀光背所隱藏的視覺線索,以供參考使用鏡頭耀光的時機與情境。 鏡頭耀光是瑕疵嗎?解析成因與消除方式 對於大多數的攝影師來說,鏡頭耀光是一種畫面瑕疵,除了大量光斑會遮住拍攝主體之外,鏡頭耀光也可能會讓觀眾意識到,自己正在透過攝影鏡頭觀看影像,進而影響觀影體驗;但也有不少攝影師樂於拍出鏡頭耀光,甚至以此創造自己的影像風格。 一般而言,球面鏡頭的耀光偏向圓形,但變形鏡頭的耀光,偏向呈現直立橢圓形或幾乎橫貫景框的細線,其原因在於後者的成像原理,是透過先壓縮拍攝影像,直到後製調整畫面比例時,再將被壓縮的影像拉伸成所需比例,藉以保留更多像素及畫面內容,而這也使得鏡頭耀光同樣被拉伸,形成獨特視覺效果。 如何避免鏡頭耀光出現? 在光源之下,只要相機或攝影機的焦距越長、光圈越小,鏡頭耀光就越不容易出現在畫面上,反之則越容易出現,並依據鏡頭內部的多組凹凸透鏡之數量與形狀,產生相對應的鏡頭耀光,而若鏡頭上有灰塵、砂礫或油汙等,也會導致鏡頭耀光變得更多更明顯。 若在拍攝時出現鏡頭耀光,只要清潔鏡頭,並加裝蓮花型遮光罩,或者用手、紙張等稍微遮擋,就能消除明顯的鏡頭耀光。若想完全杜絕鏡頭耀光,則可以選擇內部鏡片組較少的定焦鏡頭,或者使用抗反光鍍膜的現代高階鏡頭,令鏡頭裡的光線不易出現反射、折射或繞射。 不再是影像瑕疵,大導演也愛鏡頭耀光 雖然鏡頭耀光會讓觀眾意識到攝影器材的存在,亦造成畫面出現瑕疵,但在1960年代末期,獨立電影人受到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美學影響,開始會以鏡頭耀光展現「真實感」,藉以強調影片是在棚外以日光拍攝而成,而在科幻片蓬勃發展的1970年代,鏡頭耀光更成為加強真實感的重要元素。 例如,1977年的電影《第三類接觸》,導演Steven Spielberg即是以鏡頭耀光表現幽浮模型的真實感,同時賦予外星人些許超自然、神聖的氣息,而《鏡頭的語言》作者Gustavo Mercado亦分析道:「耀光出現的場景幾乎都牽涉到幽浮或外星人,因而建立起耀光與幽浮之間強烈的視覺連結。」並認為這有助於暗示外星人先進科技的非凡力量。 極致的鏡頭耀光美學 2009年,導演JJ Abrams拍攝經典科幻續作《星際爭霸戰》時,罕見使用大量鏡頭耀光,並且充斥整個畫面,打造出前所未有的視覺風格。其中,攝影指導Daniel Mindel不僅在場景各處佈滿燈光,更以手電筒直射鏡頭,徹底顛覆攝影常識,而他也自嘲:「我們如果不是被同業殺掉,就是被大家膜拜!」 儘管部分影評人認為Abrams確實濫用鏡頭耀光技巧,Mercado也認為Abrams犧牲了鏡頭耀光的敘事潛力,但他仍稱讚:「這些耀光的真實動靜與外觀,為全片許多虛擬場景與電腦動畫橋段增添了幾分真實感與可信度,並提供統一的美學,將這些虛擬元素與環境與真人演出的片段天衣無縫地整合在一起。」 怎麼拍好鏡頭耀光?從5個建議事項開始 如果想模仿導演Steven Spielberg、JJ Abrams等人,以鏡頭耀光輔助影像敘事,你勢必要學會控制鏡頭耀光的型態與位置。以下將整理5個建議事項,幫助你更快掌握鏡頭耀光的拍攝技巧。 1.站在逆光位置:鏡頭耀光是因為強烈光線射入鏡頭而產生,所以拍攝時務必正面迎向光源,才能捕捉到鏡頭耀光。如果是以太陽作為光源,可以在早上或下午時拍攝,以較低角度的太陽進行構圖。 2.善用廣角鏡頭:相較於望遠鏡頭,廣角鏡頭拍出來的光源較小,既方便調整光源與拍攝主體的相對位置,也避免鏡頭耀光過度干擾影像。不過,只要注意構圖時的光源位置,標準鏡頭或望遠鏡頭也能拍出漂亮的鏡頭耀光。 3.開啟手動對焦:有鑑於自動對焦模式,容易對焦在比較亮的光源上,其自動調整曝光補償的功能,也會導致拍攝主體太暗,且無法形成鏡頭耀光;因此,唯有進行手動對焦,把焦點放在拍攝主體上,才能夠拍出正確的鏡頭耀光。 4.設定合適光圈:光圈大小會決定鏡頭耀光的型態,進而影響鏡頭語言。若是以小光圈拍攝,鏡頭耀光會呈現星芒狀,顯得較為突出;若是以大光圈拍攝,鏡頭耀光則會呈現圓形狀,顯得較為朦朧。 5.隨時調整構圖:構圖時,建議把光源放在拍攝主體背後或是景框之外,避免鏡頭耀光干擾拍攝主體。如果無法確定鏡頭耀光的影響範圍,也強烈建議開啟Live […]
【疫市營商】每月錄近4億瀏覽量 OpenRice加速數碼轉型擁抱外賣商機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行業數碼轉型,餐飲行業亦不例外。本地餐飲平台OpenRice近年不斷擴展平台業務,先後推出餐廳訂枱系統、外賣自取服務以及一站式商戶平台「OpenRice Biz」等服務,幫助餐飲業進行數碼轉型。OpenRice行政總裁邱桂雄指,隨著平台業務不斷擴張,網站流量、交易量及用戶數目均持續提升,目前香港區註冊用戶已突破400萬,每月用戶瀏覽量近4億。 疫情期間,受到限聚令等措施影響,大部分餐廳需提供外賣自取服務。邱桂雄透露,其平台推出的外賣自取服務,在今年2至10月期間,已吸引5,000間本地飲食企業加盟。其中3月份加盟商戶增長的速度最快,一個月內為800間商戶開通外賣自取服務。他留意到,提供外賣自取服務的餐廳滲透速度快,相信未來仍會有增長空間。 另外,OpenRice近年正在擴展訂座系統服務,允許用戶提前預訂各地餐廳,香港之外,近一兩年已擴至台灣地區。邱桂雄表示,有意將服務推廣至新加坡、日本、泰國等地,現時正與當地餐廳簽約,預計在疫情過後,會開放不同國家及地區餐廳的訂座服務。 隨著本地電子支付方式愈來愈普及,OpenRice計劃於本年12月底,推出「Pay-At-Table」自助支付信用卡優惠活動。消費者在付款時可使用QR code進行付款,更可在系統中使用不同信用卡機構提供的消費優惠,為買賣雙方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付款方式。 不過,平台數據量增加的同時,網絡攻擊及網釣電郵情況日益嚴重,該平台採用中信國際電訊CPC的TrustCSI系統,提供威脅管理方案、電郵保護服務等,以提升數據傳輸安全及速度。中信國際電訊CPC首席信息及創新總裁鄺偉基指,為迎合企業數碼轉型的需求,最近推出全新TrustCSI 2.0強化版系統,包括最新的安全信息與事件管理(SIEM)技術,以及儀表板數據展示,可為客戶提供實時數據分析,以及幫助部署信息安全功能。 原文網址:https://bit.ly/3nCkhuJ
不聽老闆的話,反而為公司賺進大把鈔票?!麥當勞靠「軟實力」做出風靡全球的美味漢堡包!
創新拿鐵上週分享了麥當勞靠房地產和特許加盟模式賺錢的「硬實力」,本週接續著要介紹麥當勞從1955年創立至今,一路成長為速食業龍頭所憑藉的「軟實力」。 一起來看看麥當勞如何不斷精進自我滿足顧客、順應全球分店所在地的文化做出營運調整?如何因應消費者飲食習慣改變招致的輿論批評?最後,面對今年的重大疫情,又會採取什麼樣的策略渡過這場危機? 創新點:不斷檢討消費體驗和習慣,讓麥當勞從服務流程到菜單不斷創新。 本文三大重點: 1. 從得來速到兒童慶生會,滿足顧客不遺餘力。 2. 相信「在地智慧」挖出金礦,加盟商的小點子成為全球明星產品。 3. 健康意識抬頭讓速食成為箭靶,用公開透明處理公關危機。 1. 從「趕客人」到「留客人」,用消費者研究洞悉顧客心理 1948年,從Richard McDonald和Maurice McDonald兄弟在美國加州的San Bernardino創立「麥當勞燒烤」餐廳(McDonald’s Bar-B-Que)以來,直到近年每秒可以賣出75個漢堡的速食店龍頭,麥當勞數十年來受廣大顧客歡迎的兩大秘訣是對顧客「消費體驗」和「消費習慣」徹底的研究。 一開始,McDonald兄弟為了讓顧客用餐完後趕快離開,提高「翻桌率」增加餐廳的業績,他們想出的「招數」竟然是:暫停暖氣供應、把店裡的椅子設計成傾斜不好坐的造型、設計錐狀的杯子讓客人只能把飲料拿在手上儘快喝完。 想當然,這樣的作法只會趕跑客人,因此1955年麥當勞兄弟改變了作法:減少店內空間和座位數量、菜單改成漢堡薯條等容易出餐的項目,同時把工廠生產線的概念應用在製作餐點,訓練員工在20到30秒內「組裝」完一份餐點,藉此鼓勵顧客外帶餐點。 在麥當勞兄弟把經營權交給Ray Kroc之後,又促進了一波服務品質的升級:店員隨時面帶微笑、等待超過5分鐘的顧客可以獲得退費。 Kroc的名言是:「如果你有時間靠著休息、那你一定有時間打掃環境。」雖然有點慣老闆的味道,卻也讓從餐桌到廁所都很乾淨的環境成為麥當勞的一大賣點。 得來速雙窗口設計獲業界效仿,產品懂得因地制宜抓緊人心 1975年,「得來速」的概念開始在美國興起,顧客可以不用下車,從店家開放的單一窗口就可以完成訂餐取餐。但每到用餐時段,車道上總是大排長龍,等待的時間反而比直接到店裡買還長。 因此,麥當勞改良了傳統得來速的設計,開了兩個窗口,一個訂餐、一個取餐,顧客移動的過程中店員就可以把餐點準備好,紓解了排隊車潮,雙窗口的設計也成為業界仿效的對象。 除了消費體驗的升級,觀察消費習慣並做出營運調整也是麥當勞的強項。 印度85%的人口因為宗教因素不吃牛肉,漢堡裡就用雞、魚肉甚至蔬菜取代;台灣有米漢堡、加拿大的龍蝦堡。中國消費者關心食安問題,當地廣告就主打乾淨食材等等,都是因地制宜的調整。 1993年,為了要應付來勢洶洶的星巴克,搶食日漸增加的咖啡市場,麥當勞也跟著推出附屬品牌「McCafe」,在店內提供咖啡飲品。 有趣的是,2014年麥當勞在全球花了30億美金改建店內設施:增設無線網路、舒服座椅和修建兒童遊戲區,再加上原本定期舉辦的兒童慶生會,讓麥當勞成為全家聚會最佳選擇:父母花點小錢,就能享用美味餐點,還能遛小孩放電、留下美好回憶。 從想辦法「趕客人」到想辦法「留客人」的戲劇性轉變,是麥當勞發展史上一段有趣的故事。 […]
【SME學堂】薯片廣告食出聲有原因 ASMR 聽出商機
美容品牌 SK-II 今年 5 月在網上推出 ASMR(自發性知覺高潮反應,又稱「顱內高潮」)短片,靠錄製拆開產品紙盒的聲音,將神仙水輕拍在臉上,表示聽得出臉部充滿水分,利用聲音營造治癒的效果。短片播出後,累積點擊率已突破 9 ,000 萬,並成功引發網友熱烈討論。這種看似「無厘頭」的宣傳手法,除了能夠吸引觀眾注意,同時亦可以令銷售額提升。 ASMR 以特定聲音令人放鬆 近年 YouTube 上不時會看到 ASMR 形式影片,所謂 ASMR(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是指人類透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知覺方式,刺激顱內、頭皮、後背及四肢等部位而產生的愉悅感知,例如聽到特定的聲音如輕聲耳語、剪刀摩擦聲、包裝紙摩擦桌面等聲音而感到放鬆、愉悅。 食物咀嚼聲受聽眾歡迎 除了 SK-II ,可口可樂、肯德基、IKEA 都曾經用 ASMR 推廣品牌。例如 IKEA 早在 2017 […]
【香港製造】本地動畫創作有前景?業界:政府用錢支持不如幫手宣傳
「StepC」成立於 2017 年,今年將再次參加由香港數碼娛樂協會主辦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贊助的「動畫支援計劃」,製作時長 10 分鐘的動畫。StepC 創辦人張小踏(Step C)指出,計劃為動畫師提供起步資金,惟製作動畫要面對重重難關,盼政府加強支援,除了實質金錢資助,更重要是為相關行業提供更多宣傳機會,如到海外參加影展或簡單如在本地大眾傳媒播放本地創作,才可讓其可自立自強。 張小踏現時於理工大學教授動畫課程,笑言由細到大都是看動畫長大,能從事喜歡的行業非常幸運,每天都能期待上班。她說:「動畫創作對我來說,就好像飲水般。這跟錢、職業關係不大,而是『我需要,我想表達』,我亦只懂得用畫畫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我投身動畫的最大原因。」除了教書,張小踏亦會參加比賽,如年前憑《有毒關係》獲 DigiCon6 亞洲短片比賽香港區銀獎。 張小踏曾製作兩套動畫短片,並參加逾 50 個國際影展,包括到過塞爾維亞、希臘等地。她表示參加影展是極佳交流機會,尤其她走「個人化」路線,作品並非以角色作為品牌 IP,香港著名畫家「門小雷」便是如此。張小踏說:「這種路線很難商業化,但對我來說,商業化不是我創作的目的,忠於自己才是。」 香港動畫業並不蓬勃,過往雖有過百員工的動畫公司,惜近年日漸式微,外界想加入動畫創作亦苦無資源,「動畫支援計劃」則給多新平台給動畫人發揮,張小踏表示,動畫業也有基金能夠申請,但資助額大概只有港幣 10 多萬元。 她解釋:「動畫支援計劃只要被選上便有資助金,例如我參加了 10 分鐘的動畫製作,官方便先給港幣 50 萬元讓我們起動。這個模式幫助到很多動畫公司起步,不過,亦因為受歡迎,競爭激烈。今屆 200 多位申請者,經由評審選出的亦只有大約 30 位。」 張小踏表示今次將在新動畫上投資港幣 55 萬元,設計 10 […]
【中小企教室】轉型創新綫上平台 如何掌握數碼營銷宣傳新趨勢?
隨着近年的共享工作空間及服務式辦公室熱潮出現,令短租平台大行其道,從事傳統業務出身、今年37歲的徐天佑(Vincent)在2018年第三度創業,與團隊投入近200萬元設立共享空間預訂平台WOOM。而在這兩年創業路上,團隊投入近200萬元創業資金成本中,有8成都投放在數碼營銷、宣傳方面。當中有何策略轉型以及如何掌握數碼營銷宣傳的新趨勢? Vincent分享指,過去曾經營GIA證書鑽石直銷、紅酒櫃品牌代理的生意期間,常常需在酒店、商務中心租用meeting room(會議室)進行商務活動,當時一定要「用簿仔、人手、打電話或到現場填form、俾訂金才可以完成整個預訂流程」,已覺得十分費時,故想萌生到為創立該共享空間預訂平台,為業界提供方案解決痛點。 他分享指,由於從事傳統業務轉型並不容易,一路走來都藉着過往參與不同的商會及數碼港初創的人脈網絡「取經」,以及外判graphic design、branding工作予合適的Freelancer,幫助其初創「走少啲冤枉路」。 社交平台宣傳應用程式增下載量 現時團隊僅有他與負責市場營銷工作的太太、另外兩名從事程式開發的中學同學共4人。他分享,團隊有8成的資金成本都投放在數碼營銷、宣傳方面: 例如在搜尋引擎優化(SEO)方案、投放廣告等上都需要花費時間研究。而近日在社交媒體上加大其酒店日租工作間服務宣傳。因為好多人都未必知道有日租優惠,今年8月開始在Facebook做多了推廣後,該應用程式至今維持平均每日有100次下載。 申請D-Biz 獲批資助4.7萬 該團隊早前申請了港府「遙距營商計劃」(D-Biz)並獲得4.7萬元的資助,他表示未來亦會繼續將資金投入社交平台宣傳。他解釋,由於在社交媒體的宣傳策略收效,近期多了不同的客人查詢,「客路唔同咗、廣咗」。 由早期多為IT公司的預訂查詢,到現時增加了中小企、想收縮規模又未物色到合適地方的貿易公司、Freelancer等想短租、日租的預訂查詢。 此外,他指初創的人力、資金成本有限,想要在市場上以低成本開拓知名度,就要靠對時事、網絡言論的觸覺,適時發布「抽水post」。他分享日前的出post的例子指,分享對林作不費一分一毫的出位宣傳策略的看法,就是為了吸引平台的目標客群如保險經紀的關注;以及借分享對自稱創業家及銷售專家的「Brian車」的宣傳手法,引起共鳴與關注。 原文網址:https://bit.ly/3iPQ08T
【數碼轉型】疫情加速數碼轉型 IT自動化方案最獲注目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企業走數碼轉型,其中因應疫情讓企業員工不便回辦公室或數據中心工作,自動化方案在疫情下就變得極受歡迎。企業開源軟件解決方案供應商Red Hat日前表示,疫情雖然為不少行業增添業務困難,但整體IT項目進度就持續加速,而旗下方案在今年整體表現強勁,包括OpenShift等平台就見到可觀增長。 IBM旗下的企業開源軟件解決方案供應商Red Hat,日前在線上舉行兩年一度的亞太夥伴峰會,亞太區合作夥伴主管和高級總監Andrew Habgood分享,過去幾個月對企業帶來很獨特挑戰,一方面客戶要走上雲端,但封城措施以及供應鏈出現問題兩項因素,令客戶在配置新的軟硬件或服務遇上困難,甚至不能派人前往IT基建進行設置調整工作。他續指,為應對情況,「自動化絕對是關鍵解決方案」,以協助客戶管理混合雲環境。 他亦引該企早前發布的一項數碼轉型調查,指出即使在肺炎疫情爆發之前,亞太數碼轉型一直加速,而疫情就更加快有關項目進度,一些本應需時更長的項目亦加速推出,。「疫情下某些行業的確面對很大的困難,但這些行業更有需要調整資源分配,重新考慮營商模式,甚至改變業務性質,因此更有逼切轉型的需要。」 在會上Andrew Habgood亦分享,Red Hat的亞太區現有約3900個夥伴,業務收入有7成來自夥伴生態圈。他指出,Red Hat夥伴生態圈持續有所轉變,夥伴公司業務亦愈來愈多樣化,例如以前的硬件夥伴,現在亦開始提供服務、雲端等業務方案。而Red Hat則會為夥伴提供認證項目與工具,支援夥伴推進數碼轉型。 原文網址:https://bit.ly/2Ra0MM1
【加速轉型】疫情激發企業數碼轉型 如何加快步伐?
面對現時本港不穩定的市場因素,企業更應審視其數碼轉型策略並積極投入新科技以完善日常工作,當中的關鍵在於善用科技把恆常工序數碼化。 然而,致使本港數碼轉型步伐停滯不前的因素仍然存在。當中,有研究顯示43%的香港員工較不願意為提升工作效率和生產力而嘗試新科技及新工作模式。此外,普遍香港員工也缺乏新科技的相關技能,加上整合固有系統的難度,令企業科技開發及應用未能普及。 低代碼(low-code)技術的價值因而被受重視。低代碼技術是透過可視化模組開發軟件的方式,有效簡化及完全省卻手寫編碼的需要。即使使用者缺乏編寫代碼的能力及科技背景,此技術都能賦予他們空間利用圖像界面,以最少的編程需要,簡易快捷地構建及設定軟件。因此,透過提高員工在軟件開發的參與機會及助企業擺脫固有系統造成的僵局,低代碼技術能帶領本港的數碼轉型提升至更高層次。 香港企業的應用程式開發挑戰 普遍而言,有能力的開發人員是稀少的資源而招聘亦相當昂貴,有本港僱主在報導反映,除銷售人員外,填補工程及IT人才的空缺最為困難。近期一項調查亦訪問了香港的企業管理層及IT決策人,當中66%的受訪者認為難以取得資金是推行業務流程數碼化的主要阻礙,進一步印證了我們跟IDC合作研究的結果 ── 人才及資金的缺乏為應用程式開發的三大挑戰之一。 由於不同系統、技術及環境因素的兼容問題會對研發工作造成阻礙,整合上的困難也被認為是應用程式開發的主要挑戰之一。事實上,數碼化業務對系統及技術等多樣的整合需求正急速增長,亦只會在未來更多新興科技的出現下更見上升。然而,利用手動編程為企業度身整合其應用程式及系統的過程可長達數個月,變相令本港的科技步伐緩慢。 Low-code技術助企業、員工引領數碼化之路 低代碼技術的可視化特點給予企業用家無需編程即可建立應用程式的空間,鼓勵企業所有成員合作構建出最佳方案。因此,低代碼技術方便開發人員,甚至企業所有成員發揮科技創意,涉足本身局限於IT部門的數碼化項目,大大提升員工生產力,並令系統及技術整合的效率緊貼商業需要。 同時,開發人員也可善用內置的模組及直觀的拖放工具更明快地設定程式及完成整合,而只在必要時改回手寫編碼,省卻大量應用程式開發及管理的時間,以投放到專業設計及策劃工作上,並專注於創新方案及完善客戶體驗。 此外,低代碼技術的模組原理讓軟件開發人員易於在不影響其他程式運作及無需長時間整頓的情況下,轉移、升級及更換過時的程式,利用現有的科技條件並加以補充,以滿足實際商業需要。 低代碼技術對數碼轉型的裨益顯然易見,透過減少或完全省卻編程的需要,所有企業成員均有機會參與應用程式開發。隨著他們汲取更多開發上的經驗及對本身的科技能力更有信心,低代碼技術將有望為本港塑造良好的創新商業文化及加快數碼轉型的步伐。 原文網址:https://bit.ly/3bLZa4E